童裝之都織里的發展焦慮:禍起“抗稅”?
這是一個未被集裝箱和大工業改變的世界,工業化早期的作坊式生產方式仍然是主流,號稱中國“童裝之都”的織里鎮,在短的時間內暴露出積怨已久的典型的傳統工業聚集鎮綜合征,關乎一場騷亂,關乎兩個群體,關乎一個產業集群。
10月26日,一起普通的“抗稅”事件,一場意想不到的車禍,以及由來已久的圍觀文化,把太湖南岸的湖州織里鎮引向了一場數萬人卷入的騷亂。
為數眾多的“三合一”甚至“四合一”作坊,龐大的外來人口,超負荷的市鎮管理,號稱中國“童裝之都”的織里鎮,在短的時間內暴露出典型的傳統工業聚集鎮綜合征。
“童裝之都”織里鎮:按照當地統計,織里鎮現有與童裝相關的企業12000多家,其中童裝制造企業7647家,配套企業4553家,規模企業47家,銷售收入已經突破180億元。織里童裝產業的金字塔,占據塔尖的是那些年銷售收入在幾千萬元以上“規模企業”。
織里鎮有1萬多家童裝廠及加工作坊,全國各地批發市場70%的童裝都產自這里。這是一個未被集裝箱和大工業改變的世界,在織里童裝業內,工業化早期的作坊式生產方式仍然是主流,流行了80年的福特生產方式——流水線生產剛剛在這個集群內出現。織里童裝企業規模之小,品牌化程度之低也是其顯著特點,堪稱“中國制造”早期形態的標本。
從織里的街邊生意、作坊、企業的混合生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工業發展的梯級。織里童裝所承載的,是一個較不發達地區的發展需求,以及一個富裕地區的升級壓力。盡管騷亂很快平息了,但打工仔的迷惘,小微企業的困惑,以及“大企業”躊躇中的愿景,仍是尚未被稀釋的情緒。這其中,不僅僅有一輛奇瑞車和一輛蘭博基尼之間的心理落差,還有關于財富品質與企業精神的追問空間。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