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攻城掠地 本土童裝企業放眼看世界
中國有3.8億兒童,年童裝消費需求量在8億件左右。隨著中國生育政策的人性化和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傾注與子女身上的消費也日益劇增。專家預測,在2010年,中國嬰童產業將邁入萬億俱樂部。
對于浙江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來說,一個好的時代正在到來。走在這個浙北小鎮遍聞機杼聲,中國98%的童裝悉數出自這里。織里童裝是浙江省塊狀經濟的典型代表,然而以“輕、小”起步的童裝經濟,在占據大幅版圖的同時,產業層次低下、創新能力不強、規劃引導缺失、轉型升級緩慢等問題也逐漸顯現。
現如今,擺在童裝企業面前的現實是:中國3億兒童市場令洋品牌垂涎不已,他們在短時間內“攻城掠地”;而部分本土童裝企業尚沒有走出代加工的怪圈,向營銷和設計要空間。
在“倒逼效應”之下,織里童裝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轉型升級。“200多億元的童裝銷售收入,30%的國內市場占有率,98%的國內市場覆蓋率,織里是真正的中國童裝名鎮。面對轉型升級的大勢,我們正在進行一場謀變,轉戰‘大企業、大品牌、大市場’。”湖州市吳興區區委書記施根寶躊躇滿志。
洋品牌攻城掠地本土企業放眼看世界
“中國有3億兒童,我們可以這樣計算,中國兒童每年平均起碼需要6件衣服,需求量驚人。”說起中國童裝市場,浙江省服裝協會童裝分會副會長、織里童裝商會會長張連中強烈看好,卻也帶有些憂心,他說,童裝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但產量僅占全國服裝總產量的10%左右。如此大的市場空間,使得一些國外品牌想分一杯羹。
從國內一些商場了解到,阿迪達斯、耐克早在新世紀伊始就在推出童裝系列,搶占運動童裝市場。而近期,一些國際奢侈品牌如GiorgioArmani、D&G等也推出了童裝,搶占高級奢侈品童裝市場,這些奢侈童裝的標價都十分昂貴,動輒上千元甚至數千元。
“我的小女兒一歲半,從出生到現在,花費不少于30萬元。我每個月會去香港買奶粉、食品、玩具和衣物。”李紅是一位并不年輕的母親,卻代表了“要給她好的”母親的消費思維。在中國的城市中,像李紅這樣的母親并不少見。從幼兒開始,她們希望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在大陸市場,能夠與這些好的洋品牌在同一層次競爭的童裝品牌卻。
面對強勢進駐,織里童裝企業已經呈現出高昂的備戰姿態。今童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濮新泉,1996年從6臺縫紉機起家,做到今天的國內龍頭企業,可謂是親身經歷了童裝業的風起云涌,他認為,中國加入WTO之后,童裝的經濟格局發生了巨變,洋品牌的的入侵,對本土企業是一個刺痛作用,更多地促使激勵企業去放眼看世界。
張連中認同這種觀點,他說:“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政府對于服裝企業的扶持一直都沒有停止,小企業要在政府的襁褓中成長成一棵大樹,自我品牌必不可少。國外品牌入侵對本土企業也是一種鞭策,企業正好借著這股風,看清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用自己的品牌與他們一較高下。”
“面對洋品牌的壓力,織里童裝依靠數量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顯然已經過時,轉形升級是破解當前織里童裝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出路,而‘大企業、大品牌、大市場’正是織里童裝轉型升級的方向所在。”施根寶總結表示。
營銷設計雙條腿走路微笑曲線笑傲江湖
在政府的引導下,織里童裝企業開始關注“微笑曲線”:在整個產業鏈中,只有處于上游(研發)和下游(營銷)兩端的企業,其創造的附加值才會高。領悟到曲線的真諦,織里童裝企業開始向這兩端要效益。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