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溫企 終端形象大戰的背后
中國童鞋網9月6日訊 假如問身邊的人,你現在還逛街購物嗎?我猜,他會愣一會兒,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或許,他確實習慣了網絡購物,但他并沒有舍棄逛街休閑購物。因為這兩種方式有著不同的生活樂趣。
早前,在森馬服飾14Q4訂貨會上,森馬南通通州新形象店的照片被制作成巨幅海報,張貼在訂貨會現場。今年上半年,森馬江蘇海門解放路二店、甘肅天水麥積步行街店、哈爾濱巴彥新形象店、石家莊紅旗大街店等店均盛大開業;運城解放中路二店、大慶滿洲里興華街店等也重新整裝開業。森馬新店鋪形象亮點紛呈。
翻開森馬服飾2013年年報,你會看到類似的分析表述:“購物中心的興建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分流傳統街邊店渠道客源,終端業績水平有所下滑。”“營業面積小、產品組合較弱、形象欠佳的店鋪由于抗風險能力差,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業績下滑。”“市場環境的改變促使行業競爭將從簡單的門店擴張、大規模鋪貨向產品組合、供應鏈管理、渠道調整等方面進行轉移。”
回顧溫州鞋服行業發展史,套一句商業時髦用語——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個階段,產品制造和批發模式;第二階段:街邊店的品牌專賣模式。在這兩個階段,溫州鞋服品牌,特別是皮鞋品牌,幾乎在二三線城市“橫掃千軍”,迅速成就行業地位。據森馬服飾2013年年報顯示,森馬在全國的門店達到4029家,巴拉巴拉在全國的門店達3471家,品牌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均位居行業前列。
但2010年之后,隨著網絡零售和商業綜合體的興起,零售市場的渠道結構呈現明顯變化的趨向;至今,該趨向越發明顯。于是,以街邊店品牌專賣構建的市場優勢受到新商業模式的挑戰。其后果是,本地多家鞋服品牌公司營業收入下降、庫存增加、利潤縮減。
面對市場困境,知名鞋服企業動足了腦筋。他們發覺,雖然網絡購物興起,但如今的購物并不僅僅是買東西,而是演變為體驗生活、體驗品牌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似乎增強了企業經營層的信心,網購時代,實體店依然是主流,況且還可以延伸出網上和網下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很明顯,挑戰中蘊含著機遇。
顯然,這兩年來,本地鞋服品牌企業就嘗試改造街邊專賣店,向大店、集成店、體驗店、O2O模式店等形式轉型,不論是森馬的直營品牌大店,還是奧康國際館、奧康名品館,以及康奈新開業的尊享館,都是這一商業轉型的一次實戰。
那么,門店形象升級會考驗企業哪些內功?
森馬一名營銷人士在一份材料中表示,小店轉大店所帶來的變化,不僅是營業面積大了,陳列規范了,業績上去了;更重要的是,店鋪經營管理思路實現了質的飛躍。開大店,不僅要在店鋪形象上下足功夫,而且還要在產品陳列推廣和售后服務及人員培訓上采用更現代的管理方法。從選址到定裝修方案,到訂貨和人員培訓,每一步都要走得特別盡心。
業內人士或許都明白,雖然,品牌企業越發強調門店、產品、服務的提升,以及運營服務上的“快”和“個性化”,提出的商業口號也很耀眼,但應該說,目前總體上還只是處在通往美好愿景的路上。道理在于,企業運營鏈說快就能快嗎?這就像一個團隊在進行接力賽,只要流程中有一個環節是慢的,那效果可能就不如預想的快。所以,這是一個全流程改善的過程,需要資源投入,需要時間磨合,需求技能經驗的積累以及傳授。這就像演員所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企業良好的運營效率,來自每一個環節的無缺。所以,這一次商業轉型,對所有溫州鞋服企業而言都是一場巨大的考驗。企業必須專注磨練內功,借鑒中外一切已有的商業經驗,敢于不斷嘗試新事物,切忌急于求成”。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