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身體營養的攝入,而牛奶就是一種常見的補充營養的飲品,牛奶中含有非常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可以幫助人體補充的營養,促進人體的健康生長,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每天喝牛奶。因此,也促進了我國乳制品行業的發展。
當然,提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我國乳制品行業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大巨頭,可以說是互為對手,2018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伊利年營收為790億元,而緊隨其后的蒙牛年營收總額也將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大乳業巨頭背后,卻有著一個大贏家。
在如今的乳制品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了紙質包裝。也許在很多人眼里,牛奶包裝不值一提,并且也沒有技術含量。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乳制品和其它飲料不同,牛奶的保質期很短,但是隨著包裝技術的不斷變化,乳制品的保質期可以延長到兩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
伊利和蒙牛在生產鮮奶的初期都是采用低溫殺菌的技術,雖然這種殺菌技術可以很大程度地保留牛奶中的營養成分,但是牛奶卻不能長期保存,產品也不能長途運輸。長期以來,伊利和蒙牛的產品也只能在周邊地區銷售,這也極大的限制了兩家公司的發展和壯大。
在包裝方面,早期的時候,大多數牛奶都是采用玻璃瓶裝,但是玻璃瓶不僅質量大,非常重,而且成本也比較高,大大增加了牛奶的成本。當然,牛奶的價格自然也就不會低,因此,要使乳制品行業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解決乳制品包裝問題。在保證牛奶風味和延長保質期的前提下,尋找導替代玻璃瓶的包裝也是迫在眉睫。
直到這家瑞典企業利樂的出現,這個尷尬的局面才被打破,這家來自瑞典的包裝公司擁有著長期的保鮮技術,使常溫牛奶的長途運輸成為可能。于是伊利、蒙牛等公司相繼與利樂達成了合作關系,包裝問題得到解決后,伊利和蒙牛的乳制品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產品還逐漸銷往了世界各地。可以說,伊利和蒙牛兩大乳業巨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利樂的包裝技術。
利樂公司成立于1952年,當時利樂的創始人魯賓·勞辛看到了乳制品包裝市場的機會,便開始潛心呀就這項技術,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成功開發了一種四面體形狀,主要由是由聚乙烯、鋁箔和紙復合制成的紙質包裝,這種四面體的包裝在運輸時,可拼接成六邊形,考研大大節省了運輸的空間,同時還可以有效的保證牛奶的品質。
此后利樂以這種非常特殊的牛奶包裝成功的進入了美國、新加坡等市場,并且很快占領了包裝行業的大部分市場。因為利樂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因此利樂公司也不斷地向世界各地都推廣自己的產品,之后,還在世界各地投資生產,然后銷售自己的包裝材料。
直到1972年利樂公司看準了中國這塊龐大的市場,正式進軍中國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利樂在中國已經擁有了數千條生產線,掌控了中國乳制品行業70%的包裝市場,截至到目前,國內同行企業中依舊還沒有掌握利樂公司相近的包裝保鮮技術。
因此,利樂多年來的營收表現也非常驚人,2012年利樂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就達到了120億,其中主要客戶也就是伊利和蒙牛,幾乎占據利樂公司在中國市場收入的65%。
對于利樂這一包裝材料公司來說,利潤能有多高?據有關消息,乳制品公司只能從每瓶牛奶中獲得25%的利潤,而利樂公司的包裝卻可以獲得75%的利潤,因此,利樂才是乳業巨頭之后的大贏家,伊利和蒙牛似乎也是在為其打工。
當然,利樂的利潤不是憑空而來的,利樂公司擁有相關專利高達5000余項,在申請的專利也有2500余項。利樂憑借著強大的包裝技術,才能在今天的行業中取得了壟斷地位。2016年,我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利樂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并對其處以6.68億元罰款。然而,利樂并沒有對這筆巨額罰款提起上訴,因為這筆罰款對與利樂公司利潤來說顯得微不足道。
但是隨著國內企業的壯大,國內企業也開始意識到過于依賴利樂,將會對企業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伊利的安慕希,也開始采用了自己設計,采用的PET包裝都是自己生產加工或者找代工生產包裝,這也為伊利擺脫利樂控制邁出了步。目前,國內也有了很多的大型乳企都已經開設了自己的包材研發部門,相信在未來中國的乳制品包裝也會走向自主研發,自給自足的道路。
在線咨詢